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李可染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拳练千遍 其理自见(一)

2010-11-09 11:11:33 来源:《金铁烟云——李可染的艺术世界》作者:李可染
A-A+

  意境和意匠

  「意境」和「意匠」,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,有了意境,没有意匠,意境也就落空了。杜甫说,「意匠惨淡经营中」。诗人、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,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,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。

  要想画好一幅山水画,首先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「意境」。

  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的认识对象和画家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。要表达意境,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,有了高强的意匠,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,以感染别人。杜甫赞李白的诗说:「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」艺术经过意匠加工,千锤百炼,炉火纯青,达到「诗化」、「诗美」的境界,风雨鬼神都为之惊心落泪,何况是人。

  意境是灵魂

  意境是什么?意境是艺术的灵魂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,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,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;借景抒情,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、诗的境界,就叫做意境。

  什么是意境?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;写景即是写情。山水画不是地理志,不是地理位置的说明和地貌的简单图解,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环境的一定准确性,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,所谓「见景生情」,景与情要结合。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式的拷贝,画花、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,画自然山川也活不起来,枯燥单调,没有画意。自己就不会感动,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。

  意境,既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反映,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,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现,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。创造一个艺术品,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。你自己都没有感动,怎么能感动人?

  有些戏剧演员,站在台上一动不动,一句台词没有,但却浑身是戏。因为他们的精气神已经完全进入境界。我有一次看京剧《长坂坡》,刘备吃了败仗,在当阳道上露宿。当时刘备身边坐着两位夫人,都是既没有台词又没有动作。但是我看糜夫人一身都是戏,而甘夫人一点戏也没有。糜夫人抱着小孩,使人感到在战场上风尘仆仆,精神疲惫。而甘夫人完全走了神,我看到的并不是甘夫人,而是化了妆的演员。这时可能想着下妆后赶快回家买菜、接孩子……

  我以前看过余叔岩的戏,他化好妆、戴上髯口,对着镜子静静地坐着,一句话不说,没有出台就已进入了境界。梅兰芳说过,程砚秋演《窦娥冤》,梅兰芳在后台见他面带忧怨之气,完全浸沉在艺术境界之中。话剧演员金山演戏之前,白天一天不出门,在酝酿情绪。所以说,艺术要通过艺术家深厚的感情,正确地表现客观世界。而有些演员在后台又说又笑,有的青年人一边写生、一边聊天。没有进入境界,戏演不好,画也是一定画不好的。

  山水艺术要有意境,首先画家作画时自己要有充沛的感情,画祖国河山就要倾泻出对祖国河山无限的尊崇和热爱。要进入境界,感情要进去。我怕人看我画画是我个人的习惯,我感觉有人看,站在旁边,就会使我精神分散。

  我有时讲笑话说,「一些青年学生画画要招魂」,原因就在于笔底下缺乏意境。没有意境,或意境不鲜明,绝对画不出好的山水画来。对着一片景致,不假思索,坐下就画,结果画的只是比例、透视、明暗、色彩,是用技法画画,不是用思想感情画画。这样,有可能画准,但是不可能画好。画出来是死的,没有灵魂。

  技法是非要不可的,但技法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,不是目的。只有当画家充分掌握艺术规律,表现方法和技法完全听命于思想感情,能灵活运用,丝毫不觉得约束,「随心所欲不逾矩」,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。大音乐家演奏时,是整个思想、情绪在讲话,而不是在数节拍,考虑是四分音符还是八分音符,画画也是一样。

  意境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倩,我在画水墨山水时,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,在枪林弹雨中。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,所以一点疏忽差错都不行。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,感情问题,远近虚实、笔墨浓淡等问题。要集中全力反映客观世界的实质;创造出有情有景的艺术境界,不是容易的事。正如前人所说,「狮子搏象」,要全力以赴。

 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。

  意匠是加工手段

  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,叫「意匠」。在艺术上这个「匠」字是很高的誉词,如「匠心」、「宗匠」等等。对艺术家来说,加工手段的高低关系着艺术造诣的高低,历代卓越的艺术家没有不在意匠上下功夫的。杜甫诗云:「意匠惨淡经营中」,又云:「平生性癖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」惨淡经营,写不出感人的诗句,死了都不甘心,这是何等的精神。

  画画要有意境,否则力量无处使,但是有了意境不够,还要有意匠;为了传达思想感情,要千方百计想办法。意匠即表现方法、表现手段的设计,简单地说,就是加工手段。齐白石有一印章「老齐手段」,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。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。在世界艺术中,我国绘画艺术以讲究意匠著称。

  中国艺术的意匠加工手段,是大胆的、高超的,京戏有高度的加工,中国画也如此。关于中国画的意匠,中国画的表现方法,大体讲来,有剪裁、夸张、组织三法。

  意匠三法

  一、剪裁法:大胆剪裁,有时剪裁到「零」。中国画、中国戏曲都讲究空白,「计白当黑」,这不是表现力的削弱,而是画出最精华之处,使画面主要部分更为突出。画虾,可以一笔水都不画,能表现出水的感觉就行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有一句诗:「此时无声胜有声。」空白、含蓄,是中国艺术中一门很大的学问。

  「要」与「舍」是矛盾统一的,要好的,就必须把不好的舍掉,舍不得舍去坏的,也得不到好的。

  二、夸张法:夸张是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。艺术表现爱和憎,要充分表现感情就要夸张。母亲夸孩子,一定是夸张的,但我们不能说它不真实。实际上只有夸张才是艺术上最大的真实。艺术要求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,狠狠地表现,重重地表现,强调地表现。

  三、组织法:画画一定要根据对象重新组织。画家完全有此权利,可是,有的画家却把自己变成客观对象的奴隶。我早年学画时有个同学作静物写生,量了半天,有一个苹果只能画半个,他考虑再三,不知如何是好,现在想想,实在可笑。把苹果移过来一点;或画进来一点不就完了?-应该说,画画本不只限于视觉,不仅画其「所见」,还要画其「所知」,即画家一生经历的总和,以及间接「所见」,即包括传统在内。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「所想」。由「所见」推移到「所知」、「所想」,即在个性中体现共性。石涛说:「搜尽奇峰打草稿」,显然,画家表现对象不仅限于此时此地所见,而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,了解,想象,加工,经过重新组织,才产生构图。所以艺术比现实更美、更好、更富理想、更动人,这里有画家的意匠、手段在内。

  意匠六则

  意匠三法和六则是相联系的,意匠六则也可以说是三法的深入和具体化。归结起来,是对山水画艺术加工手段的概括和总结。

  第一则 构图

  最全面、最典型地表现对象是构图的目的。

  「一寸画面一寸金」,应把复杂的事物组织穿插起来。以最经济的笔墨画最丰富的画。以最小的纸,画最大的画。堆砌、平铺和罗列,一定不会产生好的构图。

  纵深线是构图的生命线。

  意境高低,能否引人入胜,构图关系很大。桂林山水甲天下,漓江山水甲桂林。如不苦心经营,构图就很不容易搞好。漓江两岸都是如笋的尖峰。你坐东岸画西岸,下边是江,上边是山。你坐西岸画东岸,也是下边是江,上边是山。有人画了二十层山,感到只有一层。只能得到水平线上一排景物,显得非常单薄。景物堆砌,没有曲折,没有深度和层次,看来很平常,太一般化,不是好构图。

  中国画构图最重要的特点是「以大观小」,「小中见大」。像是站在地球上空看地球。观察大自然和对景写生,构图取景不能仅仅看到上下左右,主要应该看到前后。要不怕麻烦,东跑西转,最好能找出一个上下左右前后可以连接起来的角度,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空间深度,其中还要有些曲折和穿插。

  宋代郭熙主张山水画要使人彷佛身临其境,他强调山水画「可行、可望,不如可居、可游之为得」。正因为如此,他十分重视画面的深度:画远山远林都是很认真的,画两棵树,后面又插一棵淡树,使人从近树透过去能见到远树,产生纵深感,且很丰富。

  构图要有远、中、近三景,中景是关键,是最伤脑筋的一关。中景要把远、近二景有机地、巧妙地联系起来。石涛对中景的处理用功夫不小。石涛画远山、远树,也都有交待,能透进去。

  宋代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是手卷。一般这样的画,构图上容易形成一字排列。但是这幅画一点不使人感到平。景物组织安排巧妙,角度灵活多变化。一开始,就引人入胜,那些树、村庄、街道都可以深进去。画船,有平列的船,也有纵置的船,把水面推远过去,有了广大空间,这种构图,方是上乘。

  画面组织、经营位置,确定构图,上下堆砌、左右分列,也就是向天地、往两旁伸长比较容易。但纸是平面,要表现出前后纵深,要透进去,往里推延最难,必须苦心经营。

  为了经济画面,不浪费,就要尽量利用空间。得占一寸的地方,绝不让它占一寸半。构图的角度就和深度同样,十分重要。我画桂林山水—《南山渡头》,两棵大树就占满画面,再深入观察,这片景色又非常丰富。因此,在构图上必须最大限度利用空间。这样,画了枝叶茂盛的大树,描绘了伸延进去的道路,画的一角,同时展现了江岸和渡船,经过组织和穿插,画的空间一下扩大了。构图,作为一门学问对待、研究,是很有意思的。

  石涛的画很讲究穿插,不平铺对垒,而往深处发展,利用中景,使画面能透进去。四王(王石谷、王时敏、王原祁、王鉴)的画,常常是一层层地往上叠,空间的感觉比较弱。任伯年很会构图,穿插得很好,很奇。

  我画《嘉定大佛》,让大佛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,再利用周围的边角,画上树、石级、江水、行船等等,这就不仅使主题突出,而且画面也丰富起来了。感觉「大」了,「多」了。构图从整体上产生一种气魄和气势。

  白石老人的构图最名贵的是「边」。

  「似奇而反正」,是中国书法和画面结构的规律,相通于西画「变化中求统一」的构图法。奇是变化,正是均衡。奇、正相反相成。

  比如,画面一边东西很多、很实,一边东西很少、很虚,但由于结构关系均衡统一,看起来觉得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。所以说,构图的经营就像一杆秤。秤上称五十斤柴草,体积很大,另一边是秤砣,体积很小,但提起来两边均衡。

  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,相对说,透视关系不能大。你要画泰山,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,按透视来看,它比泰山还高,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。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」,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。所以山水画表现大场面时,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,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,这样近大远小的「透视差」就会减低。在构图经营上发挥画家的主动性,独运匠心。

  中国画对于构图,有极为精辟的见解。谢赫《六法论》中提出「经营位置」,就是要求极具匠心的构图法。「经营位置」也是形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它和西方的构图法大不相同。一般说来,西方绘画总有一个固定的立脚点,这样,收入画面的景观多数只能限于视野范围所见,当然有时也作些集中变化。中国画创作,可以全然不受这个限制而大大超脱固定的立脚点,超越了一定的视野范围。当你观察生活、感受生活,获得了一定的意境,有了一个中心思想内容时,可以把你经年累月所见、所知以至所想全部重新唤起,只要是与这中心内容有关的、情调一致的,都可以组织在一个画面里。因此中国画常常可以反映出极其广阔宏伟的内容。千岩万壑、层峦叠嶂,千里江山,万里长江,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。站在这样的画幅面前,使人感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伟大,引起热爱祖国的感情。

  山水画绝不是地理志,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,在不能自己的激情下,通过了高度的意匠加工,千锤百炼,从而创造出的珍品,进而把人引导到这艺术境界之中,得到深刻的感染。

  第二则 形象

  艺术永远要求精粹,艺术形象不能是普普通通的。面对着嘉陵江上自远而近、自近而远的行船,来来往住,络绎不绝。用摄影机可以拍摄千百只。几百个不同的镜头,其中最美的、可以入画的只有几个。

  有人画船,形象如同一个侧面的盘子,变成一个简单的概念符号,其实他并没有画船,只是几笔标明是一个船,观者看了毫无艺术的触动和感觉。其它画山、树、云、水,无不如此。形象变成说明性的图解,索然无味,当然更谈不上引人入胜的意境。

  船,虽是山水小小的点景细物,若要画好船的形象,也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,高度的加工。要选择能表现船的结构的最好角度,表现船在一定风向中行驶疾徐的动态。若是几船并行,更要表现出相呼应、协调而不混乱的关系,成为全幅画面整体形象中有生命的一部分。

  一幅画,最精粹之处叫做「画眼」。「画眼」一定要特别抓紧,避免平均对待,面面俱到。竭力描写自己最感兴趣的,最主要的东西。京剧表演艺术家三字诀,「稳、准、狠」,狠,就是要敢于强调最主要的东西。创造艺术形象要像写情书那样充满感情。艺术就怕搔不到痒处。

  形象脱离真实不对,完全依靠真实也不对。形象要真实与美统一,真实性与艺术性统一。眞实性使人信服,艺术性叫人感动。画家要运用自己的全部修养,把自然的真实的形态提高到更美、更感人的境界。

  画山,先要看大的形势,再看大的转折,切忌零碎。偌大的转折不清楚,一定要仔细找出山的来龙去脉。山的形象宜介乎方圆之间。太圆则软弱无力,太方则生硬乏韵。

  画树,相互关系是若即若离。点叶要含蓄,不能太清楚,要在清楚与不清楚之间。一片树的处理,不能过于具体,要介乎具体与不具体之间。突出几棵主要的树,往往显得既生动又感觉悠远无尽。

  远山、远水、远树的处理,随随便便乱来是不行的。越远越要细心经营,要在数笔寥寥、看似简单的笔墨里表现空间距离,要空远的感觉。八大山人画的远树,神秘极了。

  山水中点景人物不要太正,太正显得呆板,神态全无。

  形象的整体感是画家一辈子的事。切忌单看局部,非把一个局部画完了,才画另一个局部。尤其是山水,空间又大又远,一定要整体地画,整体地加,随时协调,为了是把握整体。

  山水画讲求明度,要在整体感之中求明暗。画之前要明确,最亮的地方在哪里,最黑的地方在哪里,作整体的比较衡量,局部无法决定明暗。明暗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对象和形象的加工创造,更取决于意境的需要。音乐家马思聪说我的山水,画黑是为了求亮,说得很对。有对比才有明暗关系,在明暗对比中去把握住整体,形象才厚重有力。

  第三则 层次

  画好山水画,在技法上要过好两个关:线条关和层次关。层次关最难,因为山水画往往要表现几十里的空间,层次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。空间层次和笔墨层次是相联系的,层次问题解决得好,才能达到整体上的深厚。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追求深厚的。

  要有深度需先画够。艺术表现总是要求「够」,要求充分表现感受,正如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表达思想一样。

  初学山水画,宁过之勿不及,画够了再加层次。不要怕碎,但要避免花。在碎的基础上整理调子,整理的过程就是加层次的过程,也是整理主从关系,达到整体效果的过程。要逐渐加,一遍一遍地加,加层次时,第二遍不是第一遍的完全重复,要像印刷套网纹没套准似的,最好等到七、八分干时再加。

  要有意识地强调空间感、解决层次问题,就要在处理远近物体的关系时注意它们的交界处,有意识地略加强调地表现。但不等于说,强调空间层次一定「近浓远淡」,这要看自然对象的具体情况和画面本身的需要。「近浓远淡」是科学规律之一,但在艺术上,科学规律还是要从艺术规律,使科学原理为艺术表现服务,而不要拘泥于科学规律以至有损于艺术。

  第四则 气氛

  中国水墨画从来讲究气氛。「山中有龙蛇」,就是说的贯气。又说「苍茫之气」、「含烟带雨」、「挥毫落纸如云烟」、「试看笔从烟中过」等等,都含有这个意思。山水画中留出适当的空白,也是为了有助于气氛的表现。

  一幅画要笼罩着一种气氛,有了气氛才能活起来。齐白石说「笔笔相生,笔笔相因」,讲一张画要贯气。「气」能贯连才有力,才生动,也才有一种整体上的气氛。

  画人并非画跑着的人才生动;静止就不生动。其实坐着打盹的人也可以画得很生动。生动,最主要的就是「气」要贯连,气息和气氛要足。

  第五则 色彩

  色彩的意匠设计最要果断,最怕犹豫不决。色彩设计一定要考虑到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,不能完全跟着客观对象走。

  水墨画运用色彩宜单纯,变化不宜太大。经过设计,突出一种色调作为画面基调。如尽量渲染夕阳余晖的红;渲染雨后翠微的绿,别的色彩都压低。画面需要浓的可以尽量浓,需要淡的可以尽量淡,总是以烘托意境、增强表现力为根据。

  水墨画用墨始终是主要的,着色只是辅助。用墨要画够,明暗、笔触都要在墨上解决。色彩必须调得多些,调足调够,切忌枯干。前人说,用色要「水汪汪的」,才有润泽的效果。

  第六则 笔墨

  早在唐宋时期,评画就以笔墨作为权衡艺术高低优劣的标准之一。笔法是当今青年画家最缺乏的一点。

 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中的特色是以线描和墨色为表现基础的。因此笔墨的研究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。我国历代著名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在笔墨上下了很大功夫的。中国画家把笔法看做绘画线描的基本功,几千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,以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
  有一次展览会上展出了徐悲鸿收藏的齐白石的兰花,这张画很小,大不过方尺,但我一进会场,就被它所吸引,真是光彩夺目,力量扑人眉宇。挂在它旁边的作品,虽然大它数倍,但感到黯然无光,像个影子。

  齐白石的笔法好,他的画与别人的画放在一起,别人会吃亏的。齐白石的画气势太大,精神力量逼人。

  中国画线描的规律要求很严、很多。因为反对公式化而否定规律,那是错误的。艺术家开始必须从严格的规律入手,渐渐地适应自然。石涛讲「无法而法,乃为至法」,本意为「至高之法,类似无法」。自在的运用应是最高的规律。

1 2 3 4 5 6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李可染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